不即不离,无缚无脱

出自《圆觉经》卷上:“不即不离,无缚无脱”
既不接近,也不疏远。既不受拘束,也不逃脱。
“距离产生美”是瑞士心理学家布洛著名的论点,也是审美学上经常引用的观点,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,不能太远或者太近。太远了,会逐渐变得模糊寡淡,直至消失,彻底断绝,产生不了审美效应;太近了,只见局部不见全体,只及一点不及其余,不能真正认识。所以只有不远不近才能达到真正的审美效应。而从心理学上对于艺术欣赏活动来说,距离太近一般是指带着日常的、实用的、功利的动机去看艺术,把艺术等同于生活;太远则是指对作品感到陌生,感到隔膜,或者疏远,因而不能投入感情,态度冷淡,心不在焉。只有不远不近,不即不离,即一方面中断了现实的日常的心态,切断了主体与现实的功利关系,把艺术当作艺术看;另一方面主体又通过移情的方式进入欣赏对象,与对象融为一体,这样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,既沉浸又超脱,才能充分领略对象的美。
对于艺术欣赏来说,如若要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,要做到动情而不忘情。想象并且知道自己在想象,体验并且知道自己在体验。总之,一个是想象和体验着的自我,一个是思考着的自我;思考着的自我始终控制着、监察着想象和体验着的自我。这就是说,欣赏者的自我意识并没有彻底丧失。只有这样,才保证了欣赏者在想象和体验对象时,尽管可能相当激动,相当高兴或相当痛苦,但还是手捧书本默默地读,静静地看,而没有像角色那样或大喊大叫,或痛哭失声……
人说“世事如棋”,入戏入得太深以致于忘情忘我,迷失了虚幻与现实的界限,结局通常是满盘皆输!

此条目发表在生活分类目录。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。

发表评论

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: <a href="" title=""> <abbr title=""> <acronym title=""> <b> <blockquote cite=""> <cite> <code> <del datetime=""> <em> <i> <q cite=""> <strike> <strong>